日期:2025-09-06 01:33:52
“赵氏孤儿”的故事流传甚广,令人动容,但它的真实性却经不起考证,许多历史学者甚至认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。我们通常听到的故事版本牛股堂,大多来源于《史记·赵世家》,而这个故事的梗概大致是这样的:
故事发生在晋景公三年(前597年),晋国权臣屠岸贾在未经晋景公同意的情况下,突然发难,带领大军围攻赵氏的家族,将赵氏满门抄斩。令人惊讶的是,尽管赵氏的家族几乎全数被灭,只有三个人幸运地幸免于难,他们分别是赵朔的妻子、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以及赵朔的朋友程婴。赵朔的妻子已经怀孕,得知这一消息后,她决定躲入晋宫。几个月后,她顺利生下了赵朔的儿子赵武。
屠岸贾得知赵武出生后,便命令带兵进入宫中搜查牛股堂,誓要将赵家一锅端。晋景公虽然对屠岸贾十分忌惮,却未敢阻拦。赵朔夫人也只能选择听天由命,将赵武藏匿在裙子下,边祷告边等待着命运的安排:“如果天要灭赵氏,你就哭出来,如果天不愿灭赵氏,你就不发一声。”幸运的是,赵武未发出一丝声音。屠岸贾搜遍了宫殿,也没找到赵武,误以为他已被转移,便带领队伍向城外继续搜寻。
展开剩余71%危急时刻,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商量对策。公孙杵臼提出:“抚养这个孤儿和赴死相比,哪个更难?”程婴答:“赴死容易,抚养孤儿难。”公孙杵臼最后决定为赵家保全家族血脉,他主动去赴死。于是,他找来一名婴儿,让程婴假装叛徒,向屠岸贾出卖了赵武的行踪。屠岸贾信以为真,给了程婴千两黄金,但随即将公孙杵臼和那个无辜的婴儿斩杀。
晋景公十五年牛股堂,赵武在隐姓埋名中成长起来。他的父亲赵朔的朋友韩厥通过一番努力,终于让晋景公恢复赵氏家族的封地。赵武也顺利地掌握了军权,带领军队对屠岸贾展开复仇,最终灭了屠岸贾家族,报仇雪恨。
这个故事的情节无疑十分震撼,尤其是在元朝时期,宋朝灭亡后,许多人认为宋王室是晋国赵氏的后裔,因而对“赵氏孤儿”的故事有着浓厚的民族情结。特别是元人纪君祥的《冤报冤赵氏孤儿》大获成功,与《窦娥冤》、《长生殿》、《桃花扇》并列为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,成为民间传说的经典。
然而,若仔细推敲《史记·赵世家》中的“赵氏孤儿”故事,就会发现其诸多不合理之处。首先,虽然《史记·赵世家》对赵简子及其前代的祖先有着简单的记载,但对于“赵氏孤儿”这一段却特别详尽,材料丰富,叙事生动,这让人不禁怀疑其真实性。其次,故事中的反派屠岸贾,在《赵世家》和《韩世家》出现过,但在《晋世家》及《左传》中并未提及过这个人,按照故事情节,屠岸贾应当是位极权臣,连晋景公都畏惧他,但《左传》和《晋世家》却对此一字未提,这显然不合逻辑。
更为疑点重重的是,故事中的两大主要人物——公孙杵臼和程婴,他们在《赵世家》中的出现十分突兀,身份描述也前后不一,甚至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。在故事的结尾,程婴为报答赵朔的父亲赵盾和公孙杵臼,而选择自杀,但这与故事的初衷似乎并不契合,给人一种不连贯的感觉。
此外,故事中赵朔的夫人被描述为晋成公之姊,这意味着她是晋文公的女儿。然而,《左传》记载,赵朔的爷爷赵衰娶的妻子正是晋文公的女儿,这就意味着赵衰和赵朔是祖孙同娶了一对姊妹花,显得颇为不合常理。再者,《史记·赵世家》里提到赵氏灭门的时间为晋景公三年(前597年),但《国语·晋语九》却显示赵朔是在鲁成公二年(前589年)之前死的。根据《左传》,赵同和赵括是在晋景公十七年(前583年)才遭遇灭门之祸,且赵氏家族的灾难并非同时发生。
这些矛盾和时间上的不一致,使得“赵氏孤儿”的故事难以成立。现代史家普遍认为,所谓的“赵氏族诛”事件,实际上仅涉及赵同和赵括两个支族,赵朔和赵武一支并未受到波及。因此,关于公孙杵臼和程婴的惊心动魄的情节,多数被认为是后人的虚构或加工,赵氏孤儿的故事可能是后人根据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,并非史实。
尽管如此牛股堂,赵武的复兴,的确得到了赵朔的朋友韩厥的大力支持,这也是赵武最终能够重建赵氏家族的关键。
发布于:天津市鑫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